|
在江西赣州的龙南观光,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地的围屋,作为中国围屋之乡及天下围屋之都,龙南建县于南唐保大十一年(即公元953年),距今已有上千的历史,由于它位于客家人从华夏南迁的重要节点,所以境内散布着376座保存无缺的客家围屋,其数目之多、范围之大、气概之全、保存之无缺,皆为全国之最,是以被上海大天下吉尼斯总部授与中国围屋之乡,亦是名副实在的天下围屋之都。
渝帆在前面的文章中先容过龙南的博物馆,实在先容得并不周全,由于它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客家围屋为主题的博物馆,而在那篇文章中,我并没有先容围屋,只是先容了博物馆的别的几个展厅,那末本文就接着为大师先容博物馆的围屋厅。
围屋厅是龙南博物馆的焦点,位于博物馆的最中心,其主题是“东方古堡,围屋之都”,墙上挂着赣南围屋遗存的先容:赣南围屋现存536座,其中龙南数目最多,有376座,占了总数的70%。2012年,以龙南为代表的赣南围屋被列入《中国天下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》,墙壁上还挂着一块“大天下基尼斯之最——具有围屋最多的县”的派司。
据博物馆工作职员先容,龙南这些围屋大都建于明末至清末之间。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的杨村东水乌石围,已跨越500年的历史,其次建于崇祯年间的田心围等也有近500年的历史。
龙南的围屋不但数目多,而且款式也很是丰富,虽然大多以方形为主,但也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、近圆形围屋、以及八卦形和不法则的村围。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修建的,也有青砖、条石垒砌的;体量上既有江西龙南最大的方形围屋——关西围屋,也有最小的围屋——里仁白围(这个围屋俗称“猫柜围”,描述其小如养猫之柜笼一般)。
龙南围屋是与福建土楼、广西围笼屋齐名的客家特点修建,它集祠、家、堡于一体,内部粮仓、水井、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。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忍民居,具有坚忍的防御功用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,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;围屋的外墙多是河石、麻石、青石修建的坚忍墙体,厚度甚至有的厚达两米。这类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自力王国,一座小小的城池。
在众多围屋中,有些围屋极具代表,比如上图的西昌围即是其中之一,西昌围俗称“老围”,位于关西镇关西村,始建于明末清初,是关西新围建立人徐名均(俗称“徐老四”)的祖居地,是其祖辈、父辈及其兄弟们逐步建起来的一座不法则形围屋,位于关西新围的东北部,直线间隔不到500米,故别名“老围”。
徐老四后来发家以后,人丁兴旺,本来的老围(西昌围)住起来显得严重,因而又在边上修建了关西新围,而这座关西新围就不简单了,它是赣南至今保存最无缺、面积最大的围屋。建于清嘉庆三年(公元1798年),完工于道光七年(公元1827年),扶植周期长达29年。因范围宏大、保存完整,2001年7月,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元,而且入选了天下文化遗产预备名录。
在关西新围的边上,有一栋不太范围的围屋,名为田心围,全部围屋由10栋修建组成,里面的结构方朴直正,可是最里面的一层却故意修成三角形,不晓得是由于风水的缘由,还是别的方面的考量。
位于龙南民宿小镇上的渔子潭围也算是龙南围屋的一大代表,它始建于清道光九年,是粟园围的第十八世孙李遇德所建,里面最多可以住108户人,因仆人李遇德处置客家酿酒致富而建此围,所以渔子潭围又被人们称其为客家酒堡。是赣南围屋中山水格式保存最完整的围屋代表(上图是博物馆里的模子,下图是实拍图)。
渔子潭围前有案山,后有背景,四周山环水绕,呈藏风聚水之格式,它的平面结构呈“回”字形,是集家、堡、祠、内院、门坪五者功用为一体的赣南客家方围。围内分三层高9 米,为砖木、石木夹杂结构,四角建有炮楼,炮楼四层高12 米。围墙及炮楼开有枪眼、炮窗,有较强的防御才能。工具两侧围屋二层向内挑出设有内走马,整座围屋是研讨赣南清代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贵重载体。
龙南围屋是客家群众聪明的结晶,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意味,不可是中国极具特点的民居修建。还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“东方的古罗马城堡”、天下上最灿烂的民居修建奇葩,相信在不远的未来,它一定会成为像福建土楼、开平碉楼一样的天下文化遗产,从而让更多的人领会与向往。
免责声明:假如加害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实时删除侵权内容,感谢合作! 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|